名称: | 伊旗科技局关于报送“十三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报告 | ||
索引号: | 000014349IDA022/ | 分类: | 科技、教育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
文号: | 伊科发〔2016〕9号 | 内容概述: | |
时效性: | 有效 | 发布日期: | 2017年04月27日 |
伊旗科技局关于报送“十三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报告
伊科发〔2016〕9号 签发人:王平
伊旗科技局关于报送“十三五”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报告
伊旗人民政府:
按照“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现将我局承担的《伊金霍洛旗“十三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随文上报,请审示。
伊金霍洛旗科学技术局
二○一六年三月六日
伊金霍洛旗“十三五”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伊金霍洛旗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特征仍然明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亟需转变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当前,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主要力量和主攻方向。创新是伊金霍洛旗实现转型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打造伊金霍洛“升级版”的动力之源。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我旗必须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演进,加快转型发展,奋力推动第三次创业迈上新台阶,再铸伊金霍洛新的辉煌。为此,特制定《伊金霍洛旗“十三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为统领,以市委三届五次、六次、七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以推动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为主线,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点,着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以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为切入点,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空间为突破点,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通过“三点三着力”把伊金霍洛旗建设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以产业链耦合、创新链聚合、资金链整合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超前部署,突出重点、打造平台,创新机制、优化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提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
(三)坚持载体支撑,集群联动。依托旗内各大园区和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扩展、提升、优化园区和基地的层次结构;引导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形成特色,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链式延伸、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联动效应。
(四)坚持开放创新,合作互动。继续坚持引进、吸收、消化与再创新;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承接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并购,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我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旗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区前列。
(二)具体目标
1.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旗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达到2%,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1.5%;全旗专利申请量平均年增长15%以上,授权量平均年增长1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翻一番,至少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
2.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初步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0年,各类创新创业园、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平台载体数量较“十二五”实现大幅提升,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家以上。
四、发展重点
(一)运用高新技术壮大主导产业
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升级,在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推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解决制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
1.清洁能源
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围绕煤炭高效清洁发电,以神东、乌兰、伊泰、国电等企业为龙头,以大型增压流化床锅炉技术、低热值燃料发电技术、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绿色煤电技术为重点,注重产业协同和耦合,推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围绕已建的神华煤制油、圣圆煤化工等重大项目,优化重点项目布局,加大节水、节能、降耗、三废综合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支持煤化工催化剂的研发改进、煤化工副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煤化工电热系统集成与耦合相关技术研发。深入实施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煤层气、页岩气抽采工程化试验示范功能,建立适合区域地质条件的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体系。推进煤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引进培育国家级煤炭清洁利用研发机构,强化煤炭清洁利用和洁净煤生产工艺技术集成,提升技术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探索适应低霾无霾发展要求的煤炭清洁利用绿色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幅增加新能源装机的契机,依托江苏工业园、光伏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大力聚集光热发电、分布式光伏、风光火互补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要素,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安全、清洁替代能源,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重点引进和培育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产业。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立轴式风电机组及风力发电设备、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等应用技术。
2.新材料。大力发展煤基化工和氯碱化工新材料,推动煤化工、氯碱化工向高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以甲醇、乙二醇、烯烃等原材料为基础,加快引进和发展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树脂等高分子新材料,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产品向终端化方向迈进。积极发展碳酸二甲酯、醋酸乙烯等精细化学品。以工程塑料、高分子纤维、树脂等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为基础,积极培育发展纺织、涂料、特种建材等材料终端应用产业,打造煤基化工和氯碱化工新材料完整闭合产业链。
3.装备制造
做大做强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旗内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煤机、矿山机电、特种电缆等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全面推进CAD、CAM、CIMS等现代化制造技术,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创新工作,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形成自主创新产品,推动重大基础装备、大型工程机械零部件修造业发展,提高整机维修能力,打造一流制造业基地。重点支持开发先进大型矿井支护、采掘和输送设备,高效洗选、配煤装备,高温矿井制冷空调等煤机装备,反应器、分离器、塔器等先进化工设备,以及钻井完井、采气集气处理等煤层气开采装备;发展数控机床以及有关的单元技术、结构及工艺创新的数控制造设备、数控系统及驱动系统、关键零部件。
培育电力和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以新建火电装置、国家布局电力通道为契机,大力引进培育火电装备制造,培育支撑电力发展的设备制造和服务产业集群。大力引进给水设备、通风设备、电站易耗设备和材料,着力发展低热值燃气轮机、除尘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引进变压器、智能电表、特高压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培育特高压输电设备制造产业。把握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链延伸方向,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设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粉碎和筛分设备、混合机械设备等研发和生产服务一体化的精细化工设备制造企业。
4.新一代信息技术
打造云计算服务体系。积极利用空港物流园区,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新能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探索新能源和云计算形成跨领域产业协作联盟,巩固提升“新能源-云计算-大数据”协同发展格局。强化云计算腹地灾备战略功能,重点引进一批市场化云平台建设,承接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处理业务,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云计算后台能源保障基地、数据输出中心。推动大数据应用示范,以伊金霍洛旗优势特色产业为切入点,推动“互联网+”在煤炭、化工、物流、环保、农业等领域融合,重点开展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云计算应用工程。促进物联网装备和服务联动发展,推进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在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智能物流、智能旅游、数字矿山的应用推广。主动跟踪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积极培育智慧照明、车联网、北斗导航新兴增长点。
壮大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集群。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云设备制造,着力发展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接入设备、终端设备等产业环节。加快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云计算、云存储、云备灾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支持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产业,开发用于多媒体终端、汽车电子、工业仪器等领域的大尺寸、低成本显示产品,积极发展透明导电薄膜、大尺寸玻璃面背光模组、特种显示器等配套产业,优化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发展电子传感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等物联网传感设备,重点培育云计算机房供电综合管控设备、环境控制设备终端设备、车载云终端设备等云数据中心配套设备和云终端设备,提升物联网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设备创新基地。持续做好电子信息设备产业电子元器件配套发展,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等研发生产企业,夯实电子信息产业的本地根植性。
(二)运用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
立足主导产业需求和现有资源优势,把握国家产业导向,以重大工程建设与应用市场培育为杠杆,强化节能环保、生物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农牧业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持续提升伊金霍洛旗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伊金霍洛旗新的产业增长点。
1.节能环保产业。以低碳、绿色、循环为发展方向,支持乌村废物综合治理研究所、世纪银河环保科技公司、中科嘉亿生态工程公司等单位,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监测监控装备,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染物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系统及设备,开发和应用煤矸石、矿井石、煤矿伴生物提取利用技术,煤矸石复垦、制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活性炭——分子筛复合材料等技术,引进和培育环境监测控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产业。
2.生物技术产业。依托我旗丰富的中蒙食材、药材资源,以水域山饮品、阿南达医药等公司为龙头,加强对甘草、苦参、黄芪、沙棘等优势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重点发展各类中蒙药制剂品种、天然药物提取物、临床需求的仿制药、特色原料药等,研究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提取工艺、超临界萃取技术、发酵技术、酶工程技术等,开发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的保健食品。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现代农牧业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城区以天福祥生态园为辐射源,西部农区以博业、建宁等农牧业科技公司为纽带,加快优质、高效、无公害种植技术的综合开发与应用,带动周边区域开展农业节水灌溉、无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二氧化碳气肥技术、特色农作物增产丰产综合集成技术等现代综合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推广应用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农田牧场管理、环境监测实用技术;推广节能日光温室、智能化连栋温室种植技术;推广先进舍饲养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引进饲料微生物发酵技术和饲用酶制剂添加技术。以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为基础,建立休闲观光农牧业示范点,开展休闲农牧业的综合系统研究,提高休闲观光农牧业智能化水平。
加快良种繁育。围绕红庆河蔬菜、敏盖白绒山羊等精品绿色品牌,以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加快种植业良种推广和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业方面,重点发展农作物、蔬菜、水果等新品种选育工作,培育高产、多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质作物;畜牧业方面,在保护敏盖白绒山羊优良性状的基础上,努力应用人工授精、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等适用技术,开展白绒山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高。积极引进国内外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禽类等优良品种。支持常规育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和发展,培育绿色蔬菜、高产经济农作物、肉类、禽蛋、羊绒等本土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品种改良。
推动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围绕农牧业发展需求,着力开展保持农产品、畜禽产品和传统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分级包装及综合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重点发展高效分离提取、高效杀菌、制汁制罐、冷冻冷藏等食品加工工艺;积极开发地方传统畜禽制品现代化加工过程中工业化冷风技术、发酵增香技术、风味稳定化技术;研究乳粉加工技术、酸乳加工技术、冰淇淋加工技术、乳品新技术开发设计;加大原料干预、加工过程控制、在线检测、有害物危害分析与控制等领域的研发力度,开展行业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
2.现代服务业。围绕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发展新兴业态、拓展服务领域,推进高技术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发展。围绕能源、化工、电力等重点产业,引进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服务企业,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探索开展煤炭化工产品大宗商品交易、农副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等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O2O模式,促进传统商业与电商互联网互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云服务、社区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提升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与应用水平。加强教育、文化、医疗等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社会化服务,搭建开放性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字音乐、数字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服务,积极培育数字内容开发、制作、应用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鼓励多方联合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市场化的研发服务机构,增强对产业的研发支撑能力。围绕能源、化工、环保等重点领域,发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专业服务,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全社会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培育科技孵化、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转移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完善“孵化-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
五、支撑条件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造良好氛围
1.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细化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目标,建立完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把科技工作纳入全旗各部门、各镇镇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中,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全旗性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协调各级各部门科技工作。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充分整合利用各级各类科技资源,进一步发挥旗科技、财政、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经信等相关部门和乡镇的作用,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管理等重要职责,形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合力。
3.建立完善政策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进步。
4.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思想及其战略意义,宣传党政实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弘扬首创精神,鼓励技术攻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二)优化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1.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地区的孵化模式,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孵化器建设,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
2.强化中介咨询服务。重点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打造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的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同类机构合作与交流,扩大面向基层科技工作、面向产业园区(集群)和“三农”的服务,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服务,支持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发展,积极发展咨询、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支持技术经纪、风险评估、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发展。
(三)突出企业主体,提高创新能力
1.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培育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盈利能力和自主品牌、行业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引进等方式,支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辨析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指南(路线图)。帮助骨干企业完善技术创新规划,明确创新项目和创新策略,支持企业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前沿高新技术,以重大技术产品开发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与研发。
3.有力推动科技合作。积极利用市、旗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实体形式的产业技术研究所,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4.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利用上级专利资助和专利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实施专利战略推进行动,做好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和宣传力度,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
(四)整合科技资源,加大要素投入
1.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旗委旗政府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大型企业与高等院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支持企业和高校根据双方实际情况实行“双聘制度”,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
2.依法落实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求科技研发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个人投资科技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