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欢迎您!

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 | www.yjhl.gov.cn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来源:伊金霍洛旗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04-24 16:04:00

字号:

保存

  是谁以天空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为希望而歌?又是谁?扎根人民,长盛不衰,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它的名字是——乌兰牧骑。

  66年来,乌兰牧骑队员跋涉在茫茫大草原上、连绵戈壁滩上,迎风雪,斗寒暑,把丰富多彩、温暖人心的精神食粮送到农牧民身边,让党的光辉照耀在牧场毡包、田间地头。75支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累计演出行程130多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说到乌兰牧骑,我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近年来,伊旗乌兰牧骑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持续深入农村牧区、边防连队、社区、学校、厂矿企业等开展宣传宣讲、文艺演出辅导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基层。同时,在全国、全区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跻身“全区一类优秀乌兰牧骑”行列。

  在乌兰木旗排练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队员们朝气蓬勃,信心满怀,有的翩翩起舞,有的一展歌喉,有的吹拉弹奏……欢快的舞姿和悠扬的琴声传递出正能量,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折射出动人的光彩,这是一代代乌兰牧骑人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

  作为伊旗第一批乌兰牧骑队员,李月仙老师凭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刻苦钻研,演出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情,有时走到半路上,放牧的牧民让其唱个歌跳个舞,卸下行李、穿上服装进行表演。

  七十年代初,伊旗的自然环境是“小风黄沙起,大风沙满天”。为了改变当时现状,伊旗人民政府向全旗发出了响亮号召,“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与沙漠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伊旗乌兰牧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集体到植树现场体验生活,经过大量的劳动实践,李月仙和队员们一起编排了女群舞《植树姑娘》,走遍全旗的每一个村社去演出,他们的辛劳奔波,让向黄沙宣战的农牧民深受鼓舞,全旗人民凝心聚力,制服风沙,让茫茫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

  2008年,她担任迎奥运火炬传递鄂尔多斯市成陵主会场现场表演总导演,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最后把这一场集多种门类艺术为一体的大型节目,表演的多姿多彩,受到北京组委会的赞扬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李老师常说:“乌兰牧骑可以没有我,但我不能没有乌兰牧骑,乌兰牧骑就是我的家,我热爱家乡,热爱事业,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贡献我的一生。”

  成绩属于那些自强不息、辛勤耕耘的人。从艺40多年来,她共编创舞蹈120多件,编导大中小晚会50 多台,获奖无数。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剧式歌舞《鄂尔多斯婚礼》成为伊旗乌兰牧骑的重头戏,成为伊金霍洛旗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品牌,“先进工作者”“巾帼标兵”“十佳公民”“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德艺双馨”“圣地英才”等光荣称号就是她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最好回报。哪怕颈椎、腰部、骶髂骨、膝盖严重损伤,骨关节变形、骨质增生,她却一如既往,多年来为乌兰牧骑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好演员,这就是乌兰牧骑精神!

  什么是乌兰牧骑精神?就是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哪里有需要,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到哪里去;就是守望相助,与基层农牧民和衷共济、团结互助,拉紧各族人民一家亲的精神纽带;就是求实创新,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汇聚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乌兰牧骑有句口号:“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就是中国精神内涵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和大地上的呈现与绽放。我们要从乌兰牧骑孕育的伟大精神和时代价值中汲取力量、接续奋斗,自觉担负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指出:“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近平总书记,如浩荡的春风吹遍千里草原,新时代的乌兰牧骑事业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继续为时代起舞,为人民放歌。

  乌兰牧骑永远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精神的旗帜永远迎风飘扬!

主办: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

承办:伊金霍洛旗政务服务局

网站地图

蒙ICP备1200211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6270014

蒙公网安备 15062702000137号

邮箱:yjhlqzwgkbgs@163.com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477-858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