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会议提案
第16号 (经济建设)类
2020年4月20日
题 目:关于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业发展力度的建议
提案者:朱君茂
联系地址:伊旗阿镇郡王现代城17号楼
联系电话:15354990678
签名或盖章:
关于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业
发展的建议
案由: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特别是近几年自媒体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引导支持电商营销大势所趋。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和快递物流业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特别是在畅通我旗特色农产品销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助力农牧民增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经济发展质效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推动我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推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存在问题:
(一)农牧民对电商营销的认知度不足及专业人才的缺乏。一是对电商营销及自媒体营销的前景效益认知不足。由于我旗的煤炭等传统行业占比较大,对电子商务潜在发展空间认识不高,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驱动力不够,致使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二是当前农村电商人才整体短缺与人才质量不高的问题并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经济待遇不高,导致电商人才难引、难招、难留现象普遍存在,尤其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品牌推广运作的电商人才带头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进一步推广。
(二)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难以上行。我旗地域特色明显,优质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但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品牌营销却很难,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产品种植缺乏标准化,包括外观形状、内在品质、生产规程等都没有相对的标准;二是农村产品没有安全化,大部分农村产品没有建立安全的生产体系,更没有可追溯的溯源系统;三是农村产品没有品牌化,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化建设比较滞后,较为突出的区域性品牌少,不同地区的同种产品良莠不齐;四是农村产品缺少协作化,农村电商发展涉及很多领域,如财政、农业、扶贫、邮政、商务交通等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的有效协作沟通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五是受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资质难的制约,农村大多数农产品特别是肉类产品销售受到不同程度限制。
(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是农村物流体系薄弱,目前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镇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比较落后,保鲜设施匮乏,缺少现代化农产品专用运输车辆,农产品在采选、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成本过高。二是方便快捷的快递物流是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的必要条件,但现有的农村牧区快递物流网络覆盖以到镇为主,到村很少,快递物流点相对不够,特别是有些村镇偏远、分散、交通不便,各大物流公司均未实现在农村送货上门业务,有些村镇快递物流服务仍是空白,难以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要。三是农村网络基础条件差,部分自然村的网络信号弱、速度慢,影响了电商平台的正常运行。
建议:
(一)引导观念转变,强化电商人才支撑,加强政策扶持。一是采取“文化下乡”、科普宣传、知识讲座等方法形式,及时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关知识普及到农村,让广大农村群众尽快接受新型的交易方式及营销模式。二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充分依托高校优势,采取电商从业人员进校园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点对点培养人才,着力培育一批电商创业带头人。结合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任村干部,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适时组织电商人才专题培训会,适当扩大电商营销的培训对象和覆盖面,加快培育更多的电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带头人、电商行业优秀企业家的优势和作用,引导帮助传统实体企业、农产品种养殖大户、大学生、下岗职工、个体商贩等开展电商营销,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结合,同步发展。加强与外区域先进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带动发展一批地方电商企业。三是在有条件的村镇先行成立电子商务孵化园,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协会)+农户+电商营销的运作模式。四是政府出台和完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农村牧区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对电商企业在税收、人才引进、融资等方面予以更大的扶持。进一步完善落实电子商务资金保障制度,安排落实电子商务进农村专项资金,在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体系、物流体系、溯源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性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二)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度,打造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各村镇结合自身优势,推广“一村一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项目,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地域特产的生产、创新深加工、包装等方面的建设,力促传统产品转型。选取一个或多个主打产品,引导农业企业进行统一注册、统一包装、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推广,打造更加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大力支持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民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推行农产品标准化。收集汇编各镇、村名特优农产品目录,开展名特优农产品文化创意设计,赋予更多地方文化元素,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农特产品的知名度、附加值和竞争力。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营销”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自媒体营销等多种平台,实施更加灵活、更有创意的网上促销推广。
(三)完善快递物流体系。加强交通运输、邮政、电商、快递等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加快完善乡村网络配套设施建设和旗区、镇、村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点,根据实际情况打造低成本的网货配送与快递物流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旗区、镇、村消费品、农商品及农资配送的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以旗区为中转,镇、村级服务点为基础、到户配送为终端的城乡一体综合配送体系,着力解决农村电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